香港公开大学文化及保育旅游文学硕士课程介绍
发布时间:2020-11-17 17:25:26 阅读量:
本课程是跨学科课程,从文化、保育、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详细探讨文化及保育旅游的各个方面。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合对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士修读,往届学员包括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文化及保育界、旅游界及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各个界别人士。
课程特色
中英文双语结合
(涉及文化和历史的课程以中文授课)
课程设计
文化及保育旅游硕士(中文版)
共60学分,其中40学分为中文课程,20学分为英文课程。
文化及保育旅游硕士(英文版)
共60学分,其中40学分为英文课程, 20学分为中文课程。
课程结构及科目
本课程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必修科目(共20学分) |
|
CAHT A801F |
Tourism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5) |
CAHT A802CF |
中国文化、历史与旅游 (5) |
CAHT A803F |
Heritage and Tourism (5) |
CAHT A804F |
Economics of Tourism (5) |
选修科目组别一(从以下选修15学分) |
|
CAHT A812F |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Hong Kong (5) |
CAHT A813F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Conservation: An Asian Perspective (5) |
CAHT A810CF |
香港历史、社会与文化 (5) |
CAHT A811CF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探讨 (5) |
选修科目组别二(从以下选修5学分) |
|
CAHT A800CF |
文化及保育旅游研究方法及写作 (5) |
CAHT A800F |
Graduate Research Writing & Methods for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 (5) |
注:以上两科内容相同,分别仅在于授课语言。 |
选修科目组别三(从以下选修20学分) |
|
CAHT A820F |
Research Project in Cultural & Heritage Tourism (project to be written in English, 20 credits) |
CAHT A820CF |
文化及保育旅游研究报告 (报告须以中文撰写,20学分) |
入学资格
学士或同等学历/资历。
详情请参见教务处网页:www.ouhk.edu.hk/reg
教学语言
中文*及英文,学生必须能说及书写流利之中文及英文。非本地大学或非英语国家之学位持有人,需满足以下其中一项英语要求(或符合同等要求):
能力试 |
最低分数要求 |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英国语文科目 |
第3等级 |
托福考试 |
请参阅教务处网页 |
国际英语测试系统(IELTS) |
请参阅教务处网页 |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
430 |
由香港公开大学安排的英语笔试 |
及格 |
* 按:以中文教授科目,授课语言使用粤语或普通话,按个别老师选择而定。 |
修读期限
全日制学生可于一年内完成课程。
兼读制学生须于两年内完成课程(若有需要延期,须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批准)
学费
有关最新收生时间表以及学费,请参阅教务处网页(大学每年均会检讨学费水平):
www.ouhk.edu.hk/reg
毕业生分享
我是一名从事城市规划和环境景观的设计师,在20多年的专业设计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文化保育利用以及旅游规划设计的项目。于2017年我将近50岁的时候,突然萌生修读研究生课程的想法。
在我选择课程时有几个考虑:一是不想读与设计学方向有关的,而是希望更贴近人文研究领域;二是希望有更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三是希望体验中英文双语教学。当时我比较了香港某大学类似的专业, 发现该课程更偏向于历史保护建筑设计。而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文化保育及旅游硕士课程似乎更适合我。
果然,在课堂上社会学、历史文化研究、旅游经济学等等多种专业学科知识接踵而来。不同学科背景和教学风格的老师,透过英文、普通话、广东话三语并用的方式与同学交流,令我体验到两文三语教学的乐趣。课程独有的香港文化保育案例分析、户外考察教学和田野调查,令其他专业的同学极为羡慕。在一年的学习中,我们走访了大澳渔村、新界客家等与香港历史息息相关的地区,也考察了石硖尾美荷楼、中区警署大馆等成功保育和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更有丰富多样令人难忘的香港非遗文化体验。其中令我意外的是案例之一居然是我正在参与设计的项目!
通过这个课程我对文化保育的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一些项目中尝试实践和探索,包括广州增城邓村石屋祠堂建筑精品酒店活化项目、新塘瓜岭古碉楼乡村旅游发项目等等,其中广州增城邓村石屋祠堂的活化项目获评为首批广州红棉三星精品民宿。
经历种种后,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通过保育,抹去历史建筑的沉积尘埃,使其重新散发迷人的魅力。
注:罗文学长专业从事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29年。ASLA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曾任易道/AECOM广州办公室副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景观总监。KMCM科美创始人。2005年中国主流地产杰出建筑设计师;2006年中国主流地产“金钻奖”最具影响力建筑景观设计年度名人;金羊奖-2006年羊城十大新锐设计师;《景观设计与手绘表现》由广州市科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主编,荣获第十九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大连理工学院《景观设计》杂志理事;2013年《中国景观年鉴》特邀编委;2014年聘任为“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8年聘任为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客座教授。
当我无意中发现香港公开大学开设有这个课程的时候,我感觉它就是“为我而设”的。
作为一名广州土生土长而又北漂6年且爱折腾的斜杠中年,我发现之前深度跨越不同行业,都和这个课程的话题有关。从旅游酒店专业毕业后,我先后成为广告人、旅游书作者、杂志编辑、记者、行走创作课程讲师……这些生命积累,全都可以依赖“文化及保育旅游”这个硕士课程为我深度梳理。
这个课程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研究、旅游研究、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除了其课题领域广度外,还纵深了时间跨度,从古代的旅游文化现象到当代旅游相关产业的现状,从大背景的历史文脉到当下具体一个保育个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有能力用宏观和微观的视觉去理性认知。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说明这个课程到底学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五个字:可持续发展。
为你爱的一栋老房子、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一种文明寻求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使命,不是对遗迹遗产的单纯“保护”,而是“保育”,让它继续延展其蕴藏的生命力。
修读这个专业,可以让我们用知识和智慧,懂原则、有方法地为它们(这些散落在不同时间里的文明碎片)找到“完整保真”而“孕育壮大”的方法。